回到历史现场,林县人民一锤一钎战太行,他们头上巨石嶙峋、脚下万丈深渊,在峭壁林立的太行山间凿出了一条令世界惊叹的人工天河,用“红旗渠”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之魂,创造了敢叫山河让路的伟大壮举。
决心修渠
因为缺水,河南林县人民曾经熬过无数个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,甚至发生过“因水上吊”的悲剧。
抱着“定叫山河换新装”的决心,1960年春节刚过,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跟三万多修渠民工,自带口粮、被褥和简易的工具,汇集到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漳河边。
按照修建计划,红旗渠工程要穿过太行山的悬崖峭壁,把漳河拦腰截断,还要劈开老虎嘴等50多座山,凿通42个山洞,架起几十座桥梁,修建一条高4.3米,宽8米,长70.6公里的总干渠,向南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境内的分水岭。
然而,要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凿开一条水渠谈何容易?
悬崖开洞
青年洞——悬挂在雄险的太行山山腰,是红旗渠总干渠整个工程难度最高,危险最大的咽喉工程。
青年洞地质坚硬,据说,普通的铁锤钢钎常常一连数十下才能打出一个小白点,而借来的风钻机,只钻了30厘米就毁掉了40多个钻头。
为提高工程进度并解决通风问题,修渠大军采取了增加开挖面的办法。
在洞外壁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5个旁洞,这样便把整个青年洞工程分割成六段,双向施工,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度。
飞虎神鹰
当修渠工程进行到牛岭山的鸻鹉崖时,修渠大军在初战告捷的同时,谁也没有料到,死神却一步步向他们靠近了。
崖上坍塌一块几方大的巨石,落于二崭平台上,甩击后碎成大大小小多块石头,顺着坡度滚落下来,当场砸死九名民工,另有三人重伤致残,修渠进度被迫在鸻鹉崖段暂停了。
为了确保施工安全,工程指挥部决定成立由十二名勇士组成的排险队,逐一钩掉山上松动的悬石。
这些排险队员们,每天悬挂六个小时,有时像壁虎一样伏在峭壁上,有时像雄鹰一样在蓝天下飞来荡去。
他们用绳索捆住腰,手持长杆抓钩,身上背着铁锤、钢钎等工具,凌空作业,用抓钩和钢钎把险石一个个撬下来,为修渠大军保驾护航。
在凌空排险的排险队员中,有一个人在被落石砸掉四颗牙齿后,依然不顾生死,坚持在悬崖上继续作业,他就是被称为“飞虎神鹰”的任羊成。
人工天河
十年奋战,愚公移山,林县人民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,架起了152个渡槽,凿通了211个隧洞,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,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三千公里的“人造天河”。
山河让道,造福千秋;始于悲壮,终于辉煌。
今天的红旗渠,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水利工程,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之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