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旗渠实践教育活动随想
红旗渠是我青少年时期记忆里一个光辉的名字,在初中教材的报告文学里、在连环画书里、在电影纪录片里、在话剧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我怎么也想象不到距我不到三百公里的太行山,居然地势如此险要!
走进山里,把头上仰六、七十度才能看到天空,四面悬崖峭壁围成一个狭窄的空间,千百年来,林县人就生活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。看了太行山,我明白了愚公为什么移走门前的大山,而不选择搬家!人视野的边界,也是他思维的边界。出行成本之高,看不到外面精彩的世界,从而禁锢着他们世代在这块干涸土地上繁衍、逆来顺受的苦熬,演绎了无数饥渴的辛酸故事。在红旗渠纪念馆里,存放着两个石头井口,长长的井绳把井口磨成了条条深沟;十年九旱,卖儿贩女;新婚的儿媳妇就因为洒了一担水,羞愧难当,大年初一悬梁自尽。
解放了,只有共产党领导,才真正把人民的疾苦挂在心上。当时的林县县委、县政府,为了改变群众逃水荒,改善林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,抓住治水这个关键,提出了“重新安排林县河山”的铿锵口号,1959年10月,通过科学调查、集体决策,做出了引漳入林、跨省引水的决定,开始了红旗渠——这个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的工程建设。
通过实地参观、学习,几天来我在思考,这项工期长达十年的浩瀚工程,它带来的仅仅是林县人民生产生活的改善吗?我想更重要的是打造了红旗渠这样一种精神,它蕴含了更多、更丰富的内涵,对于当前乃至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。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是林县人民苦干十年、付出巨大牺牲,凝聚形成的红旗渠精神,也是价值观、政绩观和发展观的集中体现。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我深深思考的一个问题,今天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1944年林县解放,县委、县政府抓住治水这个发展的关键,先后兴修4个水渠、三大水库,到1959年全县水浇地由刚解放时的1.2万亩,达到12万亩,并受到国务院的表彰。这些成绩,县领导完全可以居功自傲。但是,1959年遭受百年不遇的干旱,渠库无水,26000口水井干涸,5300个山泉断流,16万人奔波在挑水路上。以杨贵、李贵为代表的林县县委、县政府,完全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,在资金短缺、技术力量薄弱、无大型机械的条件下,毅然做出了“引漳入林”决策,靠全县人民的一锤一钎一双手,创造了人造天河的壮举。工程修建中,他们不仅克服了交通不便、物资供应困难、技术力量匮乏、粮食短缺等诸多困难。还要克服那些人为的困难!时任县委书记杨贵,红旗渠修建的总指挥,在十年修建红旗渠的伟业中,体现出一位共产党人担当为民的高尚品质。
首先他碰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的严厉批评。当时有人告状,说杨贵不顾群众生活艰苦,不顾群众的死活,把老百姓的命都丢了,把树皮都剥光了,抱着红旗修渠,比当年的隋炀帝修大运河、秦始皇修长城都苛刻!谭总理批评杨书记是死官僚,要罢县委班子有关领导的官!杨贵硬气地回应要撤就撤自己的职,不要连累班子的其他成员。后来,谭总理通过调查支持了杨贵。放到现在,有几个敢于如此碰硬担当的?
第二是1960年11月,国家要求重点工程下马,全国进行百日修整。杨贵为保工期,留下三百名青年继续修建青年洞。不仅如此,因为正值三年自然灾害,粮食极度短缺,工程粮食补给断供,杨贵竟然擅自动用了储备粮,这是要葬送政治生命的。放到现在,又有几个敢于如此担当的人?
十年修渠,杨贵这样的担当、硬碰硬不止一两次,经历了不公平的批斗和流放,但他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信念,心系人民的责任感,勇于担当的情怀!这个精神,不正是我们今天需要大力倡导的吗?
几天来,想写的很多,那些英雄的民工、那些执着的领导深深印在脑海里。忘不了前仆后继忘我工作的三任工地指挥长;忘不了“二贵闹太行”;忘不了优秀技术员吴祖太、双钎能手郝改秀、排险英雄任羊成、“半生辛劳富白泉,一腔热血为百姓”的村支书张福根等等无数模范人物;更忘不了那修渠牺牲的81位民工!
走在渠沿上,看着经历五十年风雨的工程,依然那么坚固,惊叹那300名青年突击队17个月打通的高5米、宽6.2米、长616米的青年洞;180多天人拉肩扛建成的高24米、宽6米、长100米的桃河三用渡槽。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,这么短的工期,经受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考验,这工程质量与今天的“豆腐渣”工程,是多么鲜明的对比!
修渠十年,30万民工参与,投资6865万元,没有一起贪腐案件,几千万资金从县长李贵手里一分一分花出去,可是只到他去世仅仅给子女留下了他唯一的财产——两只旧木箱!这与今天的腐败官员又是多么鲜明的对比!
几天的学习参观活动,我所听到、看到的感人事迹太多,确实是一次我心灵的洗礼、精神的涅槃。即使用几万字也无法表达我的感想,这里我选择一个侧面,把自己的认识汇报给大家,希望与大家共勉,那就是用红旗渠精神来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,认真履行好党派职能,用担当精神,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,建诤言、献良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