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老家在安徽皖东的农村,当年刚满十八岁的我外出去当兵,转业后在外地安家,截止到目前已经离开家乡整整25载,25个年头不算短,从小时候对家乡的美好印象到后来回家探亲所看到的失望,再到近年回家感受到的新景象,可以说,前后的变化是非常大的。
小时候的家乡很朴实。那时家乡虽然贫穷,但自然环境用现在的眼光去看,确是属于未加雕饰的天然美。那时,村子里并没有进行规划,房子都是建在祖宗传下来的宅基地上,左邻右舍也都是几辈子的邻居,虽也偶有拌嘴吵架等各种小矛盾,但朴实的感情和亲人般的邻里友情还是占据主流。那时候的生活条件虽然不如现在好,但邻里关系都很和睦。哪个家里有事,大家伙都会齐来帮忙,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。
小时候家乡的环境很美。我家那个小村庄一共有五户人家,庄子的东西两边各有一个水塘,岸边柳树成荫。庄子的南边也有一个正方型水塘,水塘的中间有四片竹林,把水塘分隔成一个“田”子。水塘的水质清纯,清纯得感觉不到一丝杂质。水塘里还有荷花和菱角,风景一点都不输《荷塘月色》歌曲中的水域。村民们祖祖辈辈洗衣做饭等生活用水和饮用水都取自这些水塘。竹林边沿的水中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洞,里面有很多的乌龟和鳖。包括东西两边的水塘也同样很多。天气冷的时候,每到太阳出来时,那些柳树下和竹林边都会爬满这些乌龟和鳖在晒太阳。还有那不知道躲藏在何处,却每到晚上总能听到像老母鸡一样的蟒蛇叫唤声。和那些蛙叫声响成一片,使得乡村的夜晚吵闹而又宁静。
小时候的家乡很美,虽没有高山,但有坡林和河埂,上面一样长满了各种树木和杂草,杂草有一人多高,里面藏着很多知名的小动物。小时候的家乡很美,虽然没有大江大河,小河和池塘却能随处可见,更引来很多不知名的鸟儿过来栖息。村庄周围很多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大树,树围要七八个乃至十来个人一起才能合抱过来。在阴雨天,更会有很多的乌龟爬到你的家里躲藏进来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至今仍然历历在目。
但是,随着分田到户和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,荒坡河埂被推平,坡上埂上的树木、杂草被清除,十多人才能合围过来的大树被砍倒,池塘被填平,到处都被开发利用起来种庄稼。留下的池塘也被用来养鱼,再不见那满塘的荷花和菱角,再不见那到处乱窜的小动物,天上也没有了飞来飞往的鸟儿。就连那蟒蛇声都不知道从何时起不再响起。村民们吃水用水也都改成了在自家院子里打井抽取地下水使用。乌龟和鳖等王八也都不见了踪影。一到干旱的时节,天空中到处是灰尘。期间回乡省亲时,就因为那满天的灰尘,让我严重不能适应,以至于后来,我将我的家安在了外地。
随着父母年龄越来越大,我回乡省亲的次数也慢慢多了起来。近几年来发展家乡又有了较大的变化。村民修房子不能再随意修建,必须按统一规划到指定地点修建,甚至还请了开发商在村里建立起了村民小区,村民们也住上了和城市一样干净方便的楼房。对于退出宅基地的农户,政府还额外给予购房贴补。由于村民们集中居住,村里还建起了街道和市场,生活完全和城市一样。而那些复耕的宅基地则变成了农田。再加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,河塘又被重新深挖,河埂、塘埂上不但修建了供村民散步健身的景观公路,还种上了各种景观树木。虽然晚上没有了那蛙叫声,但广场舞的音乐声响了起来。由于加大了现代农业化建设,对农田的利用有了统一规划,再不见那尘土满天飞的情景,家乡的水变得更清,天变得更蓝,似乎又让我依稀见到了小时候的模样,甚至比小时候更好。虽不见了那些小动物,但同样的杂草也不复存在,到处变得更加干净清爽。
在带家属回过几次老家之后,家属也爱上了现在的家乡。甚至劝我退休后干脆一起回老家定居。这也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,期盼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回归故里,既看望父母,也缓解我对家乡的别样乡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