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不久,在参加某专题培训班上,课堂主持人介绍授课领导时,因过多的表扬性、无关性话语,被授课领导当场叫停,场面稍有尴尬,却引发了参训者的一番思考。
现实中,诸如主持人“陪”训这种现象多有存在。有的是上级要求“陪”,刻意强调培训规模、程序,随意扩大参训(会)范围,以阵势看重视、以人数论效果;有的是下级主动“陪”,以此表示对上级的迎合和尊重,图以积极之名、实为作秀之虚;有的是参训者被动“陪”,图名挂号,滥竽充数,不想学、不愿学、不爱学,等等。这当中,既有组织层面的问题,也有参训者的原因,但根子在于领导机关,在于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,形式主义还有生存空间,从而给“陪”训提供了“温床”。
毋庸置疑,近年来,各级各地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、经验盲区、能力弱项,大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,取得了显著成效,广大干部受益大、感受深。但随之暴露的“陪”训现象也不可回避、不容忽视,需要我们加以重视,合力用功,真正为各级干部、特别是基层干部搞好学习培训减负提质。
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、示范带头,切实端正开展培训的思想指导、方法指导,主动摒弃与培训无关的繁文缛节,破除形式上的讲话、礼节、程式,让培训更实更精更有效。领导机关要精心谋划、过细组织,一方面,严把人员入口关,发动组织的、群众的力量,将想学习、能干事、有发展潜力的干部选入培训班,在此基础上,分门别类地搞好班级、小组、课题等划分,防止出现凑人数、大糊弄、一锅煮等现象;一方面,深入调查研究,弄清干部的岗位需求、能力短板、个性特点,精心设置培训课题、内容、形式,着力解决“供需不搭”“营养不良”等问题,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、实效性。
培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,要加强监管和引导,推行曝光制、通报制、退出制、淘汰制等方法手段,及时发现和纠治“人在心不在”“当拉拉队”“前紧后松”等病状,让“陪”训的干部受鞭策、受惩罚。同时,要注重培训成果转化和延伸,把培训表现和工作实绩结合起来,作为干部评先评优、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,让培训历练出来的好干部受到重视、得到重用,彰显培训的“升级效应”。
培训与“陪”训虽一字之别,却折射出各级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、工作方法上的偏差。当前,如何开展好、参与好各级各类培训,做到不“陪”训,文中提到的授课领导算是给我们抛出了方向性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