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下部分干部到基层入户走访时,不是忙着和群众拉家常交心谈心、了解群众所需所想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,而是简单发放一些宣传资料,或者敷衍了事问几句走走过场,拍照留影后一走了之,被群众称为“快门干部”。
“快门干部”,非常形象的一个新生词汇。不过,群众给的这个称号并不是美名,反而有骂名的意思。干部下基层入户走访,目的是通过实地调研听民声、察民意、体民情、解民忧。然而,“快门干部”下基层仅仅是为了工作而工作。群众好不容易盼来的干部慰问,竟成了形式主义的秀场。如此干部,怎能不让群众多说几句,又怎能扎根基层?
那么,为什么会产生“快门干部”?又是什么造就了“快门干部”?首先,笔者注意到,哪怕是走过场,这些干部也发资料,而且拍照留影。这难逃痕迹管理之嫌。以痕迹来衡量工作量,很容易逼迫让干部走上形式主义“舞台”。其次,干部对工作的应付心理在作祟。也就是说,干部心里根本没有群众,没有为民意识。在这些干部心里,去了基层留了痕迹,工作就完成了。这样的工作态度,势必会出现“快门干部”。最后,不得不提的就是考核机制。如果考核也能深入基层,及时了解这些干部的所作所为,“快门干部”还能肆意妄为吗?
当然,管理制度也好,考核制度也罢,或许都不够严格,但是,如果干部心中装着群众,时时刻刻践行群众路线,又怎会出现“快门干部”。所以,归根结底,“快门干部”是自己按下了“快门键”。如此“快进”,不仅没有达到提速的效果,反而伤害了干群关系,破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美好形象。
如此看来,杜绝“快门干部”,除了制度的完善,更要改变干部的工作作风,工作态度。只有干部心甘情愿下基层,才能让基层调研真走实访,才能真的为群众排忧解难。此外,“快门干部”也再次敲响了形式主义的警钟。要让基层避免沦为“秀场”,健全的考核机制必不可少,严厉的惩戒制度也要跟上。